没有鞋,穷半截 -- 中国鞋文化漫谈

时间:2019-06-11

     商周时期,履制已经相当丰富,甚至有了专门为天子掌管鞋履的"屦人",这个时期的鞋,式样、做工和装饰已十分考究,用材、施色、图案也根据服饰制度有了严格的制度,他们与衣裳和头冠配合起来,则形成了我国早期的服装体系。另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鞋履,不论以何种材料制成,都统称为"屦"。战国以后,"履"字替代了"屦",成了鞋子的通称。大约到了隋唐之时,本来专指"生革之鞋"的"鞋"字,又代替了"履"字而成了各种鞋子的通称。

    俗话说"没有鞋,穷半截",古代穷人借衣服穿并不少见,但鲜见的是“借鞋”,即所谓“借衣不借鞋”。这是因为鞋子太便宜,草、麻都可以用来做鞋,没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别称叫“不借”。

   【鞋子不分左右】

     鞋子分左右脚,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如果时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脚,还是颇为另类的现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称之为“运脚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古人穿鞋始终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难穿?非也!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软,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不会有穿不上或是磨脚的现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脚第几”。

    虽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买鞋还是讲左右的。试鞋时,一般会先伸左脚,只要左脚能穿下,右脚就不用试了。这是因为,人的左脚一般比右脚稍长一些,这与手刚好相反。在古代,还有人也因左脚畸长而出名,如楚国的宰相孙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记其“长左”。

    因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制鞋用的鞋楦只有一只。其实,鞋子不分左右国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时间,出现于1818年的美国。中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诞生于1876年,由上海浦东人沈炳根试制成功,可见穿鞋分左右的历史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