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夏天穿的这些鞋子都是什么样子吗?

时间:2019-05-06

 

 近来天气热,人们缩在屋里轻易不想出门。即使出门也一定要顶着晒黑的压力穿上短袖和短裤。身上凉快了,脚上怎么能落下,凉鞋也是必须换上的,让脚丫子跟着透透风。

   那么古人有凉鞋吗?那是,当然有的咯!古代凉鞋主要有草鞋和木屐两种,看似简单,却也很有讲究哦。

古 代 草 鞋

   早在上古夏朝时,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在夏天穿草鞋了。唐王睿《炙穀子杂录》称:“夏殷皆以草为之屩,左氏谓之菲履也。”

“屩”(juē)、“菲履”都是草鞋。

   古代的鞋子有很多的称呼,因为材料、制作方式、时代不同,被称为“履(lǚ)、屐(jī)、屦(jù)、屩(juē)、鞮(dī)、靴(xuē)……”。

   先秦时叫做“屦 ”。

  《诗经•魏风》——《葛屦》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就是以葛制成的草鞋,诗中的草鞋还有鞋带,把带子扎起来,可以御霜寒

   草鞋用各种草编成,踩着就很凉快,穿着还透风,这样的凉鞋连皇帝也喜欢穿。

   周朝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为周王及王后制作草鞋,这些人叫“屦人”,是在编的“正式工”,连官员、学徒在内共有十六名。

   据《周礼•天宫•屦人》记载,屦人的职责是“掌王及后之服屦”。国王和王后夏天穿的鞋一般是葛草编的凉鞋,而且凉鞋需要和服饰颜色、款式搭配。

  《仪礼•士冠礼》:“玄端黑屦”、“素积白屦”,意思就是黑凉鞋配黑衣服,白凉鞋配白腰带。

   草鞋凉快的实用性是有了,但是你以为所有的草鞋都是这么朴素的样子吗?

   其实草鞋的可塑性可大了,最简单的就是换颜色,直接在草鞋上涂上漆,称为“漆履”,既好看,又耐穿。

   ▲战国锦面漆履(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再精致一些的,会在鞋头安放一些鸠、凤一类的装饰,唐代时曾经流行过一种用蒲草制作的高头草履,还因为过于奢华,被唐文宗下令禁穿

   ▲吐鲁番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的唐代蒲草鞋

   高高翘起的鞋尖,除了好看,也有实用性。因为我国古代的袍服和裙子,一般都长到拖地,而高翘的鞋头正好可以承载服装的下摆,既方便行走,又能让衣服不沾到灰尘,一举两得,实用性杠杠的。

   凉快,美观,实用又很便宜,因而一直到现代都还有人在穿草鞋。

古 代 木 屐

   木屐就是木质的凉鞋,由底板、绳带和屐齿三部分组成,这也是古人夏天常穿的凉鞋。

   ▲日本非常常见的木屐,就是中国传过去的。

   木屐是夏天男女通用的凉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是穿着木屐出去玩写下名诗《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诗人苏轼也喜欢穿木屐。

   ▲《东坡小像》苏东坡穿着木屐

   ▲《东坡小像》苏东坡穿着木屐

   但要说穿木屐的小高潮,那要属唐代,唐代女性尤爱穿木屐。

   李白的《浣纱石上女》里写道:

   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

   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将木屐涂成金色,敢用这么亮眼的颜色,

   看来唐代女性真的是很爱美啊。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古 代 凉 拖

   既然都说到凉鞋了,那就顺带说说凉拖吧,古代的凉拖是在木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代有一种常见的无跟无齿的木屐,叫做 “拖屐”,一般在家的时候穿。

   清代的拖鞋叫做“散屐”, 因为散足(光着脚)而得名。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称,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称,

   粤中婢媵多著红皮木屐,士大夫亦皆尚屐。

   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之曰‘散屐’。

   怎么样,看了这么多“别人家”的凉鞋,你是不是蠢蠢欲动了呢,然而这些鞋子,真是有钱也买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