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国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之下孕育而生的博物馆类型中,非国有博物馆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呈现出各种不成熟的状况,但非国有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一样承担着传承保护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遗产的责任,并以强劲势头成为整个博物馆发展历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说。近几年民办博物馆从数量到所占比例都增幅显著;但它们在发展中也遇到设立条件、制度不完善,运营经费不清晰、管理缺位等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的问题。今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水平,在保证开放时间、鼓励免费开放、规范陈列展览内容、开展专业领域理论及应用研究等方面作出要求;《条例》规定,国家在博物馆的设立条件、提供社会服务、规范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能够健康成长发展, 《条例》最重要的贡献是在法律上确立了民办博物馆的机构,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我国博物馆领域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民办博物馆的出现使博物馆除由政府确立,还融入了其它公益性的独立机构设置。同时,这也标志着针对民办博物馆在管理和专业程度上存在的明显短板,现在其必须按照《条例》,在法律的框架下规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博物馆便定位于“博物馆是文物、标本的收藏和展示场所”,但其实博物馆最重要的责任应是知识的启蒙、人类的启蒙。北京大学教授宋向光指出:“今后,博物馆的发展应更多地遵循博物馆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做好博物馆自身特色建设,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承担起博物馆对于现代社会的理性知识构建责任。从个人意志转变为对事业的责任,工作重点从藏品的征集转化为组织建设。 ”
中国的博物馆进程有百余年历史,但包括台湾和港澳地区,其大都是以公立和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周晓陆认为:“就大陆而言,对于民办博物馆这类‘新博物馆’的设立,需要具备的素质是法理清晰,以法立馆,以真正为祖国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目的。特别是在中国的环境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民办博物馆研究问题的切入角度应有着明确而坚忍不拔的文化战略目标。”同时,也应注意到:民办博物馆,特别是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博物馆,面对不能跨越的文物藏品界定问题时,其收藏来源尤其要重视遵纪守法、记述清楚,还要敢于承认收藏工作中有失误,认真负责的管理工作才能够更有利于社会的认同。
此外,在健全和加强民办博物馆的组织管理工作中,人才匮乏问题也尤为凸显,大学培养的博士、硕士到民办博物馆去工作是几乎不可能的。民办博物馆如何培养出管理者、业务骨干,怎样把人留住,都是很重要的问题。“争取藏品非常困难,培养人才更加困难。民办博物馆的组织者、业务骨干应该成为专家。 ”周晓陆说。
当下,民办博物馆组织公众活动深受好评,文物局及相关国有博物馆切实给予积极帮持,但究竟还应如何进一步努力推进以破解僵局?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超英表示:“博物馆确实应当是一个永久存在的机构,因为一批有理想、有坚守的新博物馆人放弃了自己的许多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并将此与社会共享。如何能够让其持续下去,国家政策方针也在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博物馆要持续发展,相互之间的馆际协作和交流应当要上一个台阶。一个馆的收藏种类可能比较单一,但联合办展可以提高自身对藏品的使用率,同时增加曝光率,还能够让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和媒体的关注度显著提高。”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