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楠溪寻找最后的“三寸金莲”

时间:2008-02-19

     目前温州市永嘉县仍有二十几位百岁老妪健在,除却张溪乡112岁的浙江省老寿星、陈爱香老人裹有小脚外,对于目前该县到底还存有几位健在的“三寸金莲”,县民政部门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日前,当记者在楠溪沿岸的几个村落寻找“三寸金莲”时,问及当地的的老人,他们大多一致摇头:“可能没有了吧,现在八九十岁的老太基本上都未曾裹过脚。”后来几经周折才打听到大若岩镇小若口村105岁老太太叶珠爱——

  

  

    当记者几经周折见到大若岩镇小若口村105岁老太太叶珠爱的“三寸金莲”时,不知是该暗自庆幸,还是该为之“形”之惨状而心酸。曾代表中国古代女性荣耀和悲哀的“三寸金莲”包含了太多的无知、无奈和辛酸,但是不管现代人怎么看,它早已被追认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寸金莲”,在我县濒临灭绝

 

  在楠溪江沿岸寻找民国之前出生的老太太着实不易,而裹过小脚至今仍旧健在的老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了。从县民政局获悉,目前永嘉县仍有二十几位百岁老妪健在,除却张溪乡112岁的老寿星陈爱香老人裹有小脚外,其余不得而知。记者多次向楠溪江沿岸各乡镇民政员打听“三寸金莲”的事情,终究无果,最后把目标锁定在了拥有大量老龄人口的大若岩镇。

 

    在大若岩镇都溪村探访的时候,村里的老人听闻记者前来找寻上个世纪的“遗迹”都十分热心,现年87岁的陈老太太更是拉着记者倾诉自己小时候“裹脚——放脚”的一段惨痛经历。老人6岁时母亲就开始逼着她裹脚了,连睡觉都不曾解开过,每天洗脚一次,每洗一次就收紧一次缠脚的布带,越收越紧,这样一直缠到她10来岁左右。老人脱下鞋子,让记者看其曾经受过虐待的双足,“那真是钻心的疼,走一步就要歇一步,根本出不了门。” 直到1931年,当时的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妇女裹脚,老人的脚才得以解放,但却已变形,仍旧不好走路。

 

    据老人介绍,脚的大小在旧时是衡量妇女外形美丑、家庭背景高低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婚配。那时男权当道,男人们普遍认为,老婆的好坏,脚的大小是最关键的评判标准,于是营造了大脚女人找不到好人家的错误理念。富人家的女儿在1、2岁时就开始裹脚,穷人家的孩子则拖延到6岁以后,也有的因为要干农活索性不裹脚。难怪县民政部门对目前我县健在的二十几位百岁老妪中,到底有多少双“三寸金莲”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当记者在该镇都溪村以及南岸村寻问时,村中的老人则一致摇头:“可能没有了吧,现在八九十岁的老太基本上都未曾裹过脚,4、5年前这样的人或许还有,但是近几年年长的老太太相继过世,就寻不到咯。”

  

 

  最后的“遗迹”,百年人瑞的“金莲”

 

  来到大若岩镇小若口村时,记者再一次向村里的老人打听,才欣喜得知该村村民陈康球老人的105岁老母亲叶珠爱就拥有大约三寸半的“金莲”。瞬间的欣喜在见到老人极尽扭曲的双脚时荡然无存,只剩下唏嘘一片:脚背腰骨已折成拳曲状,小脚趾整个弯折至脚底板,都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艰辛与残酷。

 

  叶老太是大若岩镇最年长的老者,老人有些耳背,但是思路清晰,断断续续地叙述加之其儿子陈康球老人的帮助,记者渐渐知晓了当年缠足的一些事情,“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是那时女性所受苦难的最佳写照。据老太太介绍,缠足是道麻烦的程序,事先要准备好各种工具,包括缠脚布、针线、棉花、木盆、温水、剪刀、明矾等;其次要把脚洗净、修剪趾甲、涂上明矾;最后,用缠脚布把脚层层缠绕捆绑,直到把除大脚趾外的四个脚趾都绑到靠在脚底为止。裹了脚就再也不能好好走路了。

 

  “我姆妈1902年出生,正是慈禧太后当权时期,对女子裹足十分重视,我外公家当时是地主,因为疼爱姆妈才拖延到她9岁时才给缠足。所以看起来,她的脚才远没有其他女子那样畸形。”72岁的陈康球老人说,即便如此,裹脚留下的后遗症一生都困扰着母亲,母亲年轻的时候经常性向他们抱怨,说走路脚痛,买不到鞋子穿,颠着小脚走路的样子还经常被别人嘲笑。

  听着描述,钻心的疼痛仿佛在记者心里深深刻下了烙印。

  

 

  经两个世纪,享五世同堂

 

  虽然一辈子最远的地方只到过县城上塘,但是叶老太仍旧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历经两个世纪,有百余子孙承欢膝下并不是谁都能拥有的;拥有一口好牙,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从来不知“盐水”是什么滋味,一生无病患,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我母亲是比较乐观坚强的,19岁嫁入陈家,四十岁左右开始守寡。父亲在我八个月大的时候过世了,那时她带着7个未成年的孩子,期间又遭逢两个孩子出天花病故。生活中的困难并没有将她打倒,她依旧勤勤恳恳地活着。”叶老太今年刚从县煤气公司退休的小儿子也回到了母亲身边,他告诉记者,母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苦难,如今是该享福了,“大家都很孝顺,我这么大岁数了,还有一个健在的母亲陪着说说话,令很多人羡慕。一到周末,我的儿子、孙子,我大姐、二姐的儿子、儿媳、孙子、曾孙子都会来,大家要是聚拢啊,就有百多号人了。”老人乐呵呵地说,“那时,我姆妈最开心了。”

 

  时近中午,叶老太的大儿子忙着做饭,老太喜欢旧式的灶台烧出的饭,她日常就坐灶台旁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儿子烧火。“上周末我孙子来的时候,老人还会下厨给烙饼呢,那小子在实验小学读五年级,嘴巴甜得很,把老人家逗得十分开心。”叶老太的小儿子附在老人的耳边不知说了什么,老人移动“三寸金莲”,居然在灶台前烧起火来,动作之娴熟不亚于年轻人。

 

  因为记者采访拖延了叶老太平日正常的用饭时间,陈康球老人深怕母亲饿着,就喂老人吃饭。“平日都是她自己吃饭的,胃口挺好,三餐正常。老太太牙好,她现在仍咬得动麦饼、饺子等面食。”老人两个70多岁的儿子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母亲用完饭,然后才开始自己食用。

  

 

  叶氏三姐妹,年龄相加近三百岁

 

  县民政局在全县百岁老人登记簿上把老人的姓名误登记为“叶爱珠”,老太告诉记者那是她妹妹的名字。原来,叶家三姐妹名字分别为:叶珠爱、叶爱珠、叶三珠,寄托了当初他们父母对子女的珍爱之情。但是最令人惊奇的是三姐妹年龄相加近三百岁,叶老太的二妹今年102岁,是我县渠口乡最年长者,三妹今年90岁,三人都为长寿者。

 

  同样的,叶老太的二妹也拥有一对“三寸金莲”,而小妹从小念教会学校,加之一生潜心修养天主教义,躲过了被缠足的命运。“前几年我二姨过一百周岁,三姐妹都聚在一起了,在古稀耄耋之年三姐妹还能相聚,许多人都说是奇迹。”叶康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显激动,他一身未娶陪伴着老母亲,母亲之于他比任何人都重要。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叶老太簸着脚,倚着墙壁蹒跚地走进了庭院,静默地坐着纳凉,神情祥和。她用自己的“三寸金莲”走过了两个世纪,走过了风云变幻的岁月。从她的脚步声中我们仿佛听出了世道的更迭,步履虽蹒跚却也坚定,在那些足迹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相关链接:裹脚起源于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时期,他命宫嫔以帛缠足,使双脚纤小上屈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高六尺的莲台上翩然起舞。这一舞,便舞出了近千年中国妇女的辛酸血泪和屈辱历史,近代文学家胡适把八股文、鸦片和裹脚列为旧中国三大病症。

(图/文  胡静 提供  来源:永嘉网)

来源:今日永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