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罕见的玉履

时间:2008-02-18

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件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这件玉衣是南越王的敛服,分为头套、上衣、手套、裤筒和鞋子五部份,长1.73米,共用2291片玉,以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玉衣出土时,编缀的丝线已经腐烂,玉片散落在墓室里,后来经专家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将它修整复原。两只殓鞋采用红色丝线串起打磨光滑、边角钻孔的玉片,里面再以丝绢衬贴加固而成。有资料报道:鞋长29.5厘米,宽10.5厘米,高12厘米,共用长方形和梯形等玉片217块(图1)。当时,僻处南陲的南越国虽然与汉王朝分庭,但许多方面却又刻意模仿汉制,所以南越王死后用玉衣作丧服也就不足为奇的了。

       (图1)

我国崇玉的历史非常悠久,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玉敛葬风俗。考古证明,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出于对玉无比崇拜的迷信,玉广泛使用于装饰、祭祀、丧葬等活动,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丧葬习俗代代相传,发展至汉代已形成帝王贵族以玉衣为葬服的风气。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第一次出土了两套完整、珍贵的金缕玉衣,玉衣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殓服,也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鞋五部分组成(图2)。玉衣,古称“玉匣”、“玉柙”等,由各种形状的玉片缝缀而成,据说能够让死者的身体不朽。玉衣制作工序复杂,工程浩大,首先要把大块玉料切开,按人体各部分的不同形状磨制成各种规格的薄片,如:长方形、方形、梯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再在玉片的四角钻孔,打洞的精密度与工艺要求非常之高,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最后再用黄金制成的丝缕加工编缀。在玉材的选用上也非常讲究,如:徐州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由4000余块玉片组成。玉衣片大小不等,即平薄,又光亮,皆选用新疆和阗玉料,如此精美的玉衣在我国亦不多见。

        (图2)

    到了东汉,已发展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使用玉衣等级制度,据史书《汉旧仪》载:帝崩,含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后汉书·礼仪志下》又详细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成为金缕、银缕、铜缕三个等级。只有皇帝驾崩才能享用金缕玉衣,而诸侯等死去时只能使用银缕玉衣,一般的贵族和长公主仅能穿铜缕玉衣。玉衣为宫内作坊统一监制,由皇帝赏赐给诸侯及皇族。在玉衣制作工艺上,东汉比西汉也更趋成熟,并有许多新的改进,如:鞋子能够分辨出左右方向,手套已出现姆指等等,因而玉衣在穿着时更能贴合人体。自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西汉金缕玉衣以来,各地又陆续发现两汉时期的金缕、银缕、铜缕玉衣约四十多件,多数较为完好,而丝缕玉衣仅南越王一件。这种世界上罕见的玉衣殓尸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的状况,下令禁止使用“珠襦玉匣”,至此,在中国历史上风行了三百余年的玉衣敛服习俗才被废止。

来源:中华鞋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