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的绣花鞋!”本站“少年科普行”活动走进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参观时,晚报小记者们纷纷被展馆内一只巨大的龙凤呈祥瓯绣婚鞋吸引,惊叹连连。
“世界出土时间最早的靴子在哪个国家?”“谢公屐是谁发明的?”“草鞋的别名叫什么?”……在讲解员介绍了馆内手工制鞋展区、传统制鞋展区、体验区、鞋科技实验室和数字化孵化中心五大区域后,那超大型手工鞋楦和来自世界各地有100多年历史的缝纫机,让小记者们好奇心爆棚,问题不断。当得知可以体验足底压力测试和脚型测量时,一个个更是兴奋地举起了小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记者们还一一看了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元明时期和清代的各鞋类展品。
来吧,赶紧跟着小记者们来一场鞋文化之旅!
□施滢滢/文王翼翔/摄
玩转科普基地攻略——小记者推荐体验项目: 智能三维足部检测仪
将鞋子和袜子脱去,脚放置指定位置通过足面取景器和足底取景器进行数据采集,实现足底检测功能。检测完毕后形成的数据将有效分析足型并有针对性地推荐或定制符合人体工学的鞋子。
小记者黄欣柠体验:非常有趣,通过检测仪可以了解每一双脚的类型,如高足弓、低足弓等。
行走的文化
温州市建设小学五(2)班 李欣慧
你什么时候注意过自己脚上的一双鞋?你有没有真正去了解它们?其实,鞋子在我们心目中,似乎只有“穿”一个作用,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在一群群水晶红蜻蜓引领下,我来到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在灯光闪耀下,一双巨大的鞋子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在惊呆的同时,我感到很纳闷:做这么大的鞋子干吗用呢?讲解员说,这龙凤呈祥瓯绣婚鞋是中国最大的一双婚鞋。
展厅内更让我大开眼界的,一个是远古时代的兽皮裹脚,因为兽皮结实耐磨,能起到很好的保护脚的作用。另一个是三寸金莲,“这么小!”“比巴掌还小!”我们惊呼,这怎么能穿得下呢?或许只有婴儿穿得下。一看照片,我们都不敢相信,穿着三寸金莲的一双脚已经变了形,脚趾整个被往脚底的方向压。原来,那时大多数的女人们都裹脚,从出生开始,裹脚布就没有离开过她们的小脚。那时的人们觉得小脚美,为了能让女儿嫁出去,母亲只得硬着心肠把孩子的脚裹起来,真的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本以为鞋的制作很简单,没想到,制鞋的地方还收藏了许多鞋楦,要根据鞋楦的不同来做鞋。我数了数,粗略地分为三种,如果更加具体的话,有足足八种!我不禁惊叹,制鞋还有这么多讲究。看来,我还是井底之蛙。从展馆三楼一路走去,那里展示着许许多多的皮革,鸵鸟皮、牛皮等,更有意想不到的蜥蜴皮、珍珠鱼皮,还有鲫鱼皮呢!
走出了鞋文化馆,我思考着:我们脚上普普通通的一双鞋,竟然有着这么深的文化!看来平时我还小看了它呢!突然,我觉得脚上沉甸甸的,我对它有了无穷的敬意。指导老师:施然秀
小鞋子大“世界”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七(9)班 黄欣柠
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鞋
温州市少年游泳学校四(3)班 王锦屹
今天要去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参观,据说这里收集了1200多件鞋履藏品和大量资料呢!
一走入馆内,入眼一只巨大的绣花鞋放在展台上,这只绣花婚鞋有0.87米宽,0.71米高,2.8米长,单单鞋面就用了60多种丝线,采用了10多种针法绣成,这只绣花婚鞋采用了中国传统经典的龙凤呈祥图案,听说绣了好几个月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鞋子,太震撼了!
馆中还有一个长1.37米的巨大木楦,直观展现出鞋楦与鞋之间的关系和鞋款式设计的基本原理。另外还有各种各样不多见的制鞋工具,有它们的帮助,鞋子才会这么有模有样。
当来到三楼,在灯光幻影的流水线展示下,制鞋工序一目了然,21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缝纫机在这儿“欢聚一堂”。
这次出行不仅好玩,还学到和看到了很多关于鞋文化的知识,知道了鞋博物馆的由来,非常值得,同学们都行动起来吧!
不同寻常的文化之旅
温州市百里路小学六(4)班 李嘉和
在馆中,我看到了“龙凤呈祥瓯绣婚鞋”,它总长2.8米,重达63公斤,在里面躺下两三个人都不成问题。此外,我还看到了古时候各种各样的鞋,有虎头鞋、猫头鞋以及祝寿鞋、送老鞋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要数三寸金莲展区中的“金莲小脚鞋”,那鞋长只有三寸左右,制作精美,展示了中国传统刺绣技术的高超。听着带队老师详细地介绍金莲鞋的由来,我仿佛听到了沉重的叹息声隔着玻璃向我们诉说着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听了讲解,我还认识了什么是罗马脚、埃及脚和希腊脚,非常有趣;还知道了各种足弓的名称,让我大开眼界,想不到这里头还有那么多的学问。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受益颇丰,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文化之旅!
大开眼界
瓯海外国语小学分校五(3)班 应佳余
把照相机往脖子上一挂,我带着“小记者装备”到达了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原来在远古时期就有了鞋,人们最初只是用来保护脚和保暖的……”聆听着讲解,我看到柜台里摆满各式各样的鞋子,每双鞋子都标上了时间、材质等,我一边看一边拿起相机拍下来,果真是大开眼界,鞋子太多了,想必每一双鞋子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吧!
哇!有一只大到可以装一个大人、一个孩子的鞋子,这个鞋的名字叫龙凤呈祥瓯绣婚鞋,全长2.8米,重达63公斤,看了介绍后,我惊叹道:“这居然是我们温州人用自己的双手绣出来的一双目前中国最大的绣花婚鞋,真的是好厉害啊!”
温州不愧是中国鞋都,我非常敬佩温州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从远古年代先人们用兽皮、树皮裹足,到今天繁花似锦的各种鞋式,中华鞋履文化的灿烂多姿,无不体现着中华人民的智慧。
馆内让我惊艳的是小巧精致、做工精美的金莲鞋。小小的一双鞋连手掌的大小都没有,但是上面却绣着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这双鞋子,让我们了解了裹小脚的起源、习俗等。看着那不足手掌大小的鞋子,却曾经穿在了不少女子的脚上,不由得让人有一种“小巧玲珑成古董,千年缠足辛酸泪”的感慨。
展馆里还陈列着新石器时期的“裹脚皮”活化石、商周的辟邪玉雕鞋、汉代女皮靴、唐代联珠纹鞋帮和金凤银靴……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在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展厅一角,还有一巨型龙凤呈祥瓯绣婚鞋,长2.8米,宽0.87米,高0.71米,为中国第一大绣花婚鞋。
上楼梯,映入眼帘的是鞋科技实验室,在这里我看到了3D打印的鞋垫,了解制鞋行业前沿科技,并体验了脚型测量服务。大家都跃跃欲试,在3D脚型激光扫描仪前排起了长队,不到2分钟我就获取到了“脚型测量报告”,上面有专业的脚型分析和护足建议,特别神奇。
意犹未尽地出了博物馆,由衷感慨鞋子也是中华民族延续下来的一个智慧结晶,反反复复,年年月月,永不停息。
找到问题的答案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上陡门校区三(8)班 牟恒
“最早的鞋子是用什么动物皮做的呢?”“鞋子是怎么制作的呢?”带着以上问题,我与晚报小记者们开启了一段有趣的时光——参观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展馆分为五大区域,在这里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看到了熟悉的谢公屐。谢公屐就是谢灵运发明的鞋,相当于现在的“运动鞋”,屐底有齿,上山时可用前齿,下山时使用后齿。幻想当年诗仙李白登天姥山时留下的千古名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当时他是何等的惬意!
龙凤呈祥瓯绣婚鞋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这双婚鞋别有特点,它的鞋身是鲜艳的中国红,上面绣着一条金光闪闪的火龙,鞋头上有一个大大的双喜字,象征着吉祥如意、事事顺意!
在鞋科技实验室,讲解员给我们展示了测脚型的仪器,它居然可以通过拍摄双脚即可出“脚型测量”报告,现代的科技真是令人赞叹不已![编辑: 郑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