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时间:2022年8月12日
活动地点: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活动目的:探秘中国鞋文化 解锁环保小创意
活动成员:陈瑾萱、丁琳蕴、倪晨棋、王悦尔、颜听祈、廖浩呈、易子皓、吴雨彤、杨英恬、陈经纬、陈浩瑞、王祉兮、梁孔令由、陈凯阳、赖爱丽斯、夏奕涵、俞淇哲、陈美杉
为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弘扬蒲小“朴实、求真”精神,让城市更柔软,让实践更有趣,8月12日下午,蒲鞋市小学四(4)班白鹿中队“探秘中国鞋文化 解锁环保小创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进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中国红蜻蜓集团),开启一段妙趣横生的中国鞋文化之旅。
PART
01
鞋文化博物馆
首先,孩子们进入一楼的鞋文化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鞋。在场馆中央,一双庞大的龙凤呈祥婚鞋格外引人注目。孩子们好奇心爆棚,新奇的问题更是接踵而至。“这么大的鞋子是干什么用的呢?”在讲解员介绍下,原来这只绣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只绣花婚鞋,采用中国传统婚鞋的经典,龙凤呈祥图案。在红色的鞋面上,光是真丝色线就用了60多种,采用了10多种针法绣成。全长2.8米(宽0.87米,高0.71米),重达63公斤。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段段关于鞋发展的历史被娓娓道来。孩子们依次参观了中国鞋文化历史沿革厅、少数民族厅等区域,认真观摩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鞋类展品,对我国鞋文化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PART
02
红蜻蜓品牌馆
接着,走进二楼的品牌馆,全息多媒体祝福台是一个新技术的尝试,特制的红蜻蜓模型放在“水面”上,蜻蜓点水处就会绽开一朵莲蓬进而盛开粉色的荷花。飞翔的红蜻蜓以一种奇幻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时而振翅飞翔时而轻轻栖落枝头,这一形象不禁让人为之停留。
3分钟长的全息电影完整描绘并重现了红蜻蜓品牌之梦起航的过程,声、光、影一体营造成水天一色的景象。当电影谢幕,一道大门缓缓开启,孩子们在惊叹中进入另一方“天地”。在这里,“红蜻蜓”向孩子们再次传递回归自然的环保理念,纸制的环保座椅让孩子们大呼神奇,纷纷坐上去体验。
PART
04
守护环境 变废为宝
活动的最后环节,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们以“守护环境 变废为宝”为主题,学习用鞋带编制运动手环,通过创意小制作获得环保新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建立培养青少年环保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变废为宝,助力打造“无废城市”。
PART
05
快来听听我们的心声
陈浩瑞:
这次的鞋文化研学,让我了解了鞋子的历史,大约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最原始的鞋子。古代鞋子的变化,和古代文化的发展同步,鞋子的材质、装饰、样式等都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生改变。
陈瑾萱: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了解了“三寸金莲”的由来和习俗。看着展馆里那一张张明清时代女子缠足的照片和足部影像的剖析图,不由感叹古代女子缠足的心酸,同时庆幸自己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多么幸福。
廖浩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因此,我国的鞋历史源远流长,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我国不同时代文化的进步。
俞淇哲:
鞋文化博物馆之旅,我学到了鞋文化的知识,深深体会到历代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悠久的中华鞋文化。我不但增长了见识,而且对祖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
陈恺阳:
怀着好奇心,我随同学踏上了鞋文化博物馆之旅。我看到了鞋子的发展变革,了解了丰富的鞋业知识,感叹时代带给我们的种种便利,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丁琳蕴:
走进红蜻蜓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我参观了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到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鞋样式代表展品,了解了一双鞋的前世今生。鞋履虽小,天地甚大,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陈经纬:
探索鞋文化博物馆,让我了解了中国五千年鞋文化历史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让我体验了保护环境的变废为宝的小技能。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陈美杉:
都说鞋革业是温州的特色,此次的鞋文化博物馆之旅,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千年鞋履的万种风情,也深入了解了温州鞋的发展史,以及红蜻蜓企业文化,对温州鞋有了更深的情感,以后我会支持国货,选择温州鞋。
杨英恬:
“行必虑正,无怀侥幸”,训诫人们要端庄正直。“三寸金莲”透过厚厚的玻璃诉说着她悲伤的历史,从千缠万裹为束足到终日裹足只为博君一笑,无不体现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卑微地位,生活在新中国,看着自己34码的大脚丫,感到由衷的幸福!
王祉兮:
走进鞋文化博物馆,我了解到中国鞋文化历史悠久、温州制鞋业更是闻名遐迩,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鞋履,式样丰富,做工精巧,文化内涵丰富,充分显示了中华鞋履文化的灿烂多姿,是我国历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收获与成长
这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探寻了中华鞋文化的千年脉络,了解了支撑着温州人四海为家的精神力量源于瓯越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还感知了工匠大师鞋履工艺的智慧结晶,了解了温州特色经济的支柱。鞋履虽小,天地甚大,实践求知的路上,我们正在成长。
END
供稿:四(4)班
编辑:曾旭
责编:金一琦
审核:政教处